专家解读武汉新版国土空间总规:以国际眼光定位武汉体现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

产品详细描述: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的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核检查通过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下称“武汉2025版总规”)。武汉2025版总规明确了武汉的城市定位,也指明了武汉面向2035年的发展路径。

  多位区域经济专家对笔者表示,武汉慢慢的变成了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之后,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五个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承担着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龙头的重大使命。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在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打造产业科学技术创新高地,推动武汉都市圈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流域整体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等方面被寄予厚望。

  武汉2025版总规明确,武汉的城市定位为: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武汉的城市核心功能是:中部经济中心、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以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指出,国务院批复的武汉2025版总规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中,没用“重要的”这一定语。这通常代表“唯一性”,“重要的”通常就不是所在区域唯一的中心城市,去掉“重要的”,其地位反而更显重要。这样的城市定位既强调了武汉在中部地区的绝对龙头地位,也体现了中央寄予武汉更多的厚望。

  党中央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形成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四大板块联动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与《武汉市城市总体设计(2010-2020年)》(下称“2010版总规”)相比,武汉2025版总规的变化,既体现了新时代国家赋予武汉的新发展目标、新战略任务和新重要使命,也是从规划上贯彻落实国家对湖北发展提出的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对于武汉城市核心功能的表述,2010版总规虽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角度,但相对较为宽泛和笼统,没有具体指出武汉在所有的领域的核心功能和定位。随着武汉城市定位的升级,武汉在中部崛起和“双循环”战略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日益凸显,2025版总规在表述武汉城市核心功能时更加具体和明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解读称,一是经济功能的区域化与国家化并行。2010版总规没有对武汉的经济功能做出具体实际的要求,仅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要求。2025版总规则明确武汉应发挥“中部经济中心”功能,这一功能定位旨在将武汉打造为中部地区的经济核心,通过提升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引领中部地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湖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科学技术创新功能凸显。2010版总规未明确科学技术创新核心地位,仅提出“科教基地”概念。武汉2025版总规将“科技创新中心”列为五大核心功能之一,要求依托东湖科学城等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新兴起的产业布局,反映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武汉的科技枢纽定位,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形成差异化分工。

  三是对外交往功能提升。2010版总规未提及对外交往功能,武汉2025版总规新增了“对外交往中心”功能,旨在通过提升城市国际交往能力,促进区域合作与开放发展。这不仅是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定位,也是推动湖北高水平发展的具体举措。

  四是交通枢纽功能逐步加强。武汉2025版总规提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功能,旨在发挥武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总实力,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功能定位符合国家最新战略。未来武汉将“系统提升航空、铁路枢纽功能,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充分的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支持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武汉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地理的中心,地处长江中游,是华中地区的核心城市,这为武汉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武汉也是全国的高铁中心,是“七射十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节点,能快速连通国内各大城市‌。

  对比2010版总规中“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表述,2025版总规中,武汉上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叶青表示,2025版总规对武汉交通枢纽的定位更强调“国际性”,这是国家层面从国际视角对武汉交通区位定位的升级,也符合“增强中部地区打造内陆地区出海口竞争力”的新时代要求。

  叶青说,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主要有三大抓手,分别是武汉阳逻港、中欧班列(武汉)、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航空“双枢纽”。

  近年来,阳逻港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枢纽港,打造中西部最佳“出海口”。湖北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小明介绍,武汉阳逻港已开通40余条多式联运通道和30余条集装箱航线,港口航线西接中欧班列,东联国际直航,服务范围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200余个城市,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30万标箱,进出口货物总量占湖北全省比重65%,外贸集装箱运输量占全省比重80%,集装箱中转量十年增长6.4倍,跻身全国集装箱港口先进行列,为湖北及武汉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1月,武汉阳逻港出入境货物累计达27855.9吨,较去年同期船舶数量增长45.5%,货重增长335.2%。其中,“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件杂货国际直航航线艘次,进出口货物吞吐量共计3.2万吨。

  根据《武汉港总体设计(2035)》,阳逻港将按照“千万标箱、国际化港口、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分两期推进码头泊位建设。2024~2030年新建9个集装箱泊位,总设计能力达到440万标箱,实际能力超过660万标箱;2031~2035年新建12个集装箱泊位,总设计能力达到660万标箱,实际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

  本月11日,中欧班列(武汉)阳逻港第二始发站实现首发,实现了铁路与水路的“无缝衔接”,将提升班列运行效率,满足更多企业发运、装卸及中转的需要,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促进湖北与“一带一路”沿线年,中欧班列(武汉)折算发运1008列、计83500TEU,货值183.84亿元、同比增长9.43%,其中,去程发运514列、同比增长37.43%,开行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共有57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个城市和地区。

  今年春节假期,中欧班列(武汉)“不打烊”,开行数、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80%、14.46%,平均每天都有班列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发出,源源不断将本土货物发往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创下春节假期货物出口量历年新高。

  航空双枢纽方面,2024年,武汉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140.6万人次,历时8年重回中部第一,首次创造了整体旅客吞吐量、国际旅客吞吐量、中转旅客吞吐量、起降航班架次“四个中部第一”。武汉也由此跻身全国航空运输第十城。而且,随着天河机场“三航站楼+三跑道”时代的到来,未来可服务年旅客6300万人次。

  同时,花湖机场在2024年获批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对外开放的专业货物运输枢纽机场后,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布局也摁下“快进键”,累计开通国际货物航线条,去年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02.5万吨,排名中部第一、全国第五。今年春节前一周,花湖机场以单周货运航班量926班跃居全国第一。春节假期,该机场保障货运航班145架次,同比增长154%;枢纽货邮吞吐量0.61万吨,同比增长280%。

  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5年武汉将打造海陆空三条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推进江北铁路香炉山站改扩建、阳逻港西港区多式联运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争创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联动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叶学平认为,武汉交通枢纽定位层级的上升,是国家对武汉交通基础和潜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国家赋予武汉未来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历史使命,说明武汉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发展的策略任务更为明确。武汉升级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将逐步提升武汉国际化水平,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在全国大局乃至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要把城市发展与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统一起来,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水平发展的绿色底色。

  武汉2025版总规将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放在首位,不仅延续了之前对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思路,特别是强调耕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用水总量等具体指标更是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放在了未来发展的突出位置,更进一步强调了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体现了国家对武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的高度重视。

  2025版总规提到,到2035年,武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1.7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10.9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813.35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9.0亿立方米。

  叶青认为,武汉2025版总规更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因为赋予了武汉中心城市、科创中心、枢纽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等核心功能,这些“中心”的建设都需要引进大量人口和人才,所以新版总规没有再提人口规模的控制红线。

  秦尊文认为,武汉2025版总规没有具体限制武汉主城区的人口规模,也是给武汉未来发展留下了适当的余量。截至2023年末,武汉非流动人口1377.40万人。

  叶学平认为,武汉2025版总规通过严控用水总量,可以倒逼城市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推动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转型升级或淘汰退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国家对武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新要求,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理念正在由传统的以经济稳步的增长为主导的模式,向更看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叶学平说。

  空间发展格局上,2010版总规提出要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卫星城镇发展,建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多轴、多中心、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布局,防止城市无序蔓延。2025版总规则强调武汉都市圈协同、长江经济带联动,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共抓长江大保护,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强武汉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水平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叶学平认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既是为城镇建设设置不得逾越的控制红线,也为城市规划提供可调整空间,用好城镇开发边界是通过空间治理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手段之一,既防止城镇无序蔓延,也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叶青表示,武汉三镇往外扩展的区域大多数都是平地,汉口以北、武昌以南、汉阳以西、光谷以东都以平原为主,能承接大量的制造业资源和产业外溢,没有地势地貌上的约束,希望在建设开发边界上能获得中央进一步的支持。

  武汉“一主四副”空间格局(主城区+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四大副城),体现了超大城市从“单极扩张”向“多中心组团”转型的探索,与对标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成都生态导向的“公园城市”,武汉更强调产城融合与功能疏解。例如,光谷副城通过承接主城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外溢资源,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的创新闭环;长江新区则定位为“未来产业试验区”,重点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

  对比南京“拥江发展”的双主城模式,武汉的跨江发展更注重“环湖集聚”。南京通过江南江北双核联动推动跨江融合,武汉则以东湖科学城、严西湖生态城为载体,探索“科学技术创新+生态韧性”的协同路径。例如,东湖科学城在布局大科学装置的同时,保留70%的生态用地,实现科研功能与生态屏障的双重目标。这种模式与杭州“西溪湿地+未来科技城”的产文旅融合有相类似的地方,但武汉更强调基础科研能力的提升。

  对比郑州“1+7+18+26”四级体系,武汉的特色副城建设更具可持续性。武汉的四个副城各自拥有明确的产业定位,相比之下,郑州的“1个中心城区-7个近远郊组团-18个中心镇-26个一般镇”四级体系层级较多,结构相对复杂。此外,武汉的副城按照100万~200万人口规模规划,强调功能完善和产城融合,注重生态环境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综合节点城市。这种规划有助于吸引人才和产业,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秦尊文亦表示,武汉2025版总规体现了超大城市多种治理新理念,比如把生态保护修复放在了优先级;要优先保障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的空间需求,为建成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提供土地政策保障;强调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产品